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面对来自国际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加强供应链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提升产业链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深挖产品工艺改善和质量提升等措施,增强企业产业链的弹性和应对风险能力,着力打造高韧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管理层带领全体员工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强化管理,稳定提升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0,147,693.3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7.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472,516.2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11%。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序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截至报告期末,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共计投入21,369.20万元,占募集资金净额的79.78%;新能源智能箱式变电站及电气成套设备项目的募集资金专户资金已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完毕。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调整募集资金使用用途和合理规划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较大程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募集资金效益最大化。由于募投项目部分产能已经释放,为2023年的销售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公司制定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及总体目标,明确根本原则,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引才流程,确定培养方式及培养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培养机制,通过专业的培训及传帮带等培养人才,通过绩效考核选拔人才,持续引进、补充新鲜血液及年轻力量,保持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及活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保障。
公司格外的重视内控体系建设。报告期内,公司依据《上市企业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等制度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确保各项业务操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公司先后修订《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为更好地理解最新制度改革要求,尽快适应改革变化、提升履职水平,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公司组织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一系列履职培训,要求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做到忠实勤勉履职,公平对待所有股东。
公司始终坚定探索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智能决策、数据驱动、数字智造、生态服务”四大战略路径,不断的提高、优化数字化核心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缓解产能瓶颈。通过提升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公司智能制造进程,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和资源消耗,智能制造优势逐渐凸显。协同企业内外部精益化管理,结合数据、流程、智能算法等,推动全新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机遇的产生。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江苏省智能制造车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优秀场景(智能仓储、精准配送),工业信息安全星级防护,两化融合AA级等殊荣。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走“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逐渐完备研发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继续坚持“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5,789.1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824.83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参与编制2项国家标准及5项团体标准。拥有有效专利14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26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另有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中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C382)。
电力系统是一个生产和提供电力能源、满足社会电力需求的复杂系统,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五个环节或子系统所组成。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作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基础,发电厂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经过输电和配电将电能输送和分配到最终电力用户,从而完成电能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环节一般会用不同的电压等级,并通过变电环节实现电压等级之间的转变与连接。
以我国电力系统为例,发电机输出的中压电能需经变电环节升至110kV~1,000kV,方能实现大规模、低线损的远距离输电,电能输送至用电区域后需降至110kV~10kV分配和接入各类工业公司、公建设施等用电负荷较大的最终用户,最后再降至低压380/220V分配和接入低压用户。原则上,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为输电电压,集中应用在输电环节;110kV连接输电与配电两大领域,处于电能由输电向配电的转换环节;10kV、20kV和35kV为中压配电电压,其中10kV是我国应用最广的配电电压等级。
目前,全球的能源开发利用正在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向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方向转变,随着我们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成本的逐步降低,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持续快速提升,逐步成为了电力系统的主体,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支持、鼓励并带动新能源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发展。《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依托国家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建设运营单位加大对攻关突破电力装备的采购力度,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攻关成果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电力装备推广应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电网、新能源(风、光、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制造、基本的建设、房产建筑等领域,其中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设备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输配电设备行业丰富产品体系、拓展市场规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具体如下:
根据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4,134万千瓦,较上一年度新增装机7,590万千瓦。根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风电累计发电量达到8,090亿千瓦时。
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131GW增加至2021年的329GW,年均新增约33GW,复合增长率为16.59%;《风能北京宣言》提出,2021-2025年保证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规模50GW以上,较2015-2021年增长51.52%;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应不低于60GW,即较2015-2021年均新增规模增长81.82%。
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和环保要求力度的不断加大,风力发电的优势和经济性、实用性等优点也必将显现出来。风力发电形势向好,有利于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21,630.0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光伏累计并网容量60,891.8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5,448.1万千瓦。
随着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我国光伏发电量也呈上涨的趋势。未来光伏发电行业将迎来市场化大发展,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随着国家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加速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发电侧新能源装机持续迅速增加,装机比重逐步的提升。同时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带来了巨大挑战。《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通过多时间尺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动解决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季节不均衡性带来的系统平衡问题。由于优良的调节性能、布置灵活等特性,随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成本不断下降,电化学储能被赋予未来电网调峰的重任,成为了与新能源发电并行的另一条重要赛道。
经过2022年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储能行业继续高歌猛进。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30GW,达到34.5GW/74.5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150%。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CNESA对我国未来储能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4%;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2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4%。理想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9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5.0%;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9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1%。
随着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提速,应用于储能领域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公司专门干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基本的产品包含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箱式变电站及电气成套设备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电网、新能源(风、光、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制造、基本的建设、房产建筑等行业。
公司深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十余年,围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凭借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生产的基本工艺,为客户提供环保、节能、高效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布局新能源智能环保领域。
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认定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拥有变压器研发中心、电力电子研发中心,在不断的提高自主研发水平的同时,公司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研发,持续提升公司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依据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前瞻性研发,同时通过产业线研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持续迭代创新。
公司主要是采用“以销定产,标准化产品设置安全库存”的原则组织生产。公司部分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为执行国家标准的产品,对于这类标准化产品,公司结合历史销售情况、现有产品订单等情况综合制定安全库存,生产部门依据安全库存制定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计划。
公司箱式变电站、电气成套设备及部分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为定制化产品,对于客户有指定要求的定制化产品,公司在获得客户的定制化产品订单后,先由技研中心进行设计开发,设计定型后由生产部门依据设计图纸制定生产程序与生产的基本工艺,再按照设计图纸和工艺技术要求制定生产计划。
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采购、履约、品质管控等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技术创新,打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以实现质量优、成本低、响应快、服务好、品类丰富。一方面,公司依据采购物资的战略重要性和供应风险性,制定战略采、框架采、集中采、分散采、定向采等复合型采购策略,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与协同,并结合招标、谈判、邀标、议价、竞价等采购方式,完成了资源整合与优化。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建立数字化采购的创新模式,联通企业内部ERP等系统,协同企业外部供应商管理端,结合数据、流程、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通了寻源、认证、定价、合约、订单、入库、付款、供应商管理、品质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壁垒,建立高效的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流程。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坚持深耕国内市场,大力开发国际市场策略。依据市场及行业情况,制定科学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不断的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采用“直销模式为主,买断式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直销模式下,对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客户,企业主要通过参与招投标的方式,对于不通过招投标进行采购的潜在客户,公司主要是通过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得订单。经销模式下均为买断式销售。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在技术研发、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营销服务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公司以可靠的产品性能、丰富的产品序列和专业的客户服务,满足了广大客户差异化的产品需求,树立了行业领先的综合竞争力。
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及制造装备,同时不断加强工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深度打造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公司凭借着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获得多项技术认证与客户认可。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干式配电变压器荣获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江苏精品”称号。公司还荣获了“国家绿色工厂”、“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江苏省质量信用AAA”、“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江苏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徐州市质量奖”、“江苏省四星级上云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AA)”、“江苏省质量标杆”等诸多殊荣。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公司已在国内外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产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在国内市场,江苏华辰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华能、中国石化、阳光电源(300274)、中国中车(601766)、科华数据(002335)等国央企和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始终保持深度的战略合作。
公司一直专注于输变电设备与智能电网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已成长为一家拥有较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为进一步开拓新能源市场,报告期内公司设立电力电子研发中心,主要研发三相储能变流器,结合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需求,直流1500VDC电压等级,MW级集成式可快速灵活部署储能系统有着较大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的不断研发积累与改进,在变电领域、智能配电领域,公司已形成了涵盖整个生产过程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已获得142项专利,涵盖公司设计、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
公司设营销中心及国际贸易部。根据公司发展需求,在北京、广州、成都、西安等多个城市设置营销网点,销售人员多数具有技术背景,熟悉公司产品的结构、性能和相关安装调试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捕捉客户的业务需求,并充分推介和开展相关的营销工作,及时响应和满足客户对公司产品的专业咨询,并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各阶段及时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实际使用需要。健全的营销网络、强大的营销团队配合公司及时、快速的售后响应,有效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公司国际贸易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参加电力能源行业的国际展会,从而寻求实现海外市场的新突破。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技术队伍、营销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全面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体系,优化调整公司组织架构,设计更加科学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公司拥有一批业务知识丰富、项目管理能力强、市场反应速度快的行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及销售人员,着眼于产品持续开发、市场开拓与客户服务。
自公司创立以来,管理团队相对保持稳定,在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管理团队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清晰敏锐,经营理念保持一致,积极把握了各阶段的重要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科学高效、运作有序的管理机制。
公司坚定实施智能制造转型战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协同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材料向高端突破,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生产装备能力,缓解产能瓶颈。报告期节能环保输配电设备智能化生产技改项目,新能源油浸式变压器-智能制造车间以工业4.0-智能制造为目标。
着力于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全流程智能制造,自动化仓储配送,内部原料供应、MES生产制造等全链条智能数据采集控制,直至成品输出一体化的智能制造产线车间。通过提升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公司智能制造进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消耗,智能制造优势逐渐凸显,被认定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0,147,693.3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472,516.2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1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876,017.33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9%。同时,公司增加市场开拓力度,持续加大对多行业、多应用场景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出,本报告期,研发费用支出57,891,510.77元,较上期增长46.03%。
目前,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智能电网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的重要阶段。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终端需求的带动下,升级改造配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新一轮的投资重点。
智能电网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相关产品的智能化等性能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基础上配备电子器件、传感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具有自我诊断功能、通过网络数字接口实现关键状态参量的监测、控制与数据共享等的智能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将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发展升级,将为智能电网在节能以及加大性能等建设方面提供更多助力。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竞争压力较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中低压输配电产品市场来说,国家和行业标准已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参数进行了详细规定,产品趋于同质化,不具备系统化方案设计和定制化能力的输配电制造企业只能进行低价竞争。行业内主要采用招投标的模式获取订单,拥有核心技术、具备设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和定制化能力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企业更能够满足下游客户的定制化产品需求,通过与下游客户进行深入沟通,进行时效性分析并针对痛点、难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才能全面、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竞争和招投标过程中脱颖而出,提升产品竞争力。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能源及环境问题,低碳环保、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为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国家大力鼓励工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领域的行业技术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原有输配电设备产品由于应用材料、工艺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存在功率高、损耗大等问题,在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负载损耗等方面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节能环保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将保持旺盛需求,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生产水平较高的中低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企业将跟随行业发展态势和国家能效新标准,逐渐占领高效节能输配电设备市场,研发能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的小型厂家将难以跟上国家能效新标准,产品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将一如既往的以现代化的脚步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和互利共赢为目标,继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公司追求经济效益,更追求社会效益,坚定不移走诚信经营服务优先的发展道路。公司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使企业向节能、环保、智能型的现代化大企业迈进,为电力工业的崛起贡献华辰力量。
2024年,公司将继续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深耕现有客户及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能源市场开拓和新项目开发,继续稳步提升新能源客户占比,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分散业务风险。同时公司将进一步优化海外市场策略,将重点聚焦东南亚、非洲、中东、俄罗斯和中亚等新兴市场,组建一支多语种、复合型的海外业务团队,积极参加电力能源行业的国际展会,全面布局重点海外市场的渠道建设,针对当地市场特性与经销商共同制定产品和营销策略,实现海外市场新的突破。公司与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本项目产品主要适用于新能源电力领域,包括光伏、风电、储能等。
领先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是公司得以保持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基础。2024年公司将继续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加强供应链管理,推进采购渠道和采购成本管控。继续发挥对主要原材料有主动谈价和质量控制的能力,加强与国内一线材料供应品牌方合作,扩大原材料品牌方采购覆盖范围,并持续开发深度合作的优秀供应商,确保供应链安全。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保持合作发展的思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一是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机制;二是在专利申请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力争经过未来两到三年的发展,使公司在技术积累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三是密切跟踪和研究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增强公司在输配电行业内的技术优势。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实施人才招引计划,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聚焦国际国内人才市场,持续加大技术、营销、管理及投融资人才引进力度,满足公司各业务板块人员需要。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及考核体系,分层次、分领域差异化开展人员培训,推进公司培训工作日常化、标准化、考核化,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竞争力的优秀团队,支撑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所处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该领域技术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随着国家加强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展开,本行业内的产品技术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如果不能够合理、持续的加大技术投入,或不能够有效的把握行业技术走向,就无法适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进而降低公司的竞争力,影响公司未来发展。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铜材、取向硅钢、电子元器件、绝缘材料、钢材等。报告期内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为92.08%。企业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如发生重大变化将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发生剧烈变化而相关产品价格未能同步变动,将会对公司主要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及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的新竞争者随之出现;公司所处业务领域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后续发展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若公司未能抓住行业机遇,持续扩大经营规模,并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及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应收账款余额呈上升趋势,截止本报告期末应收账款余额88,130.49万元,比上年同期末增长56.96%。若未来经济环境及产业政策变化,部分客户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将面临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
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3年12月29日召开,审议通过《关于与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拟签署的议案》,本项目投资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其中土建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设备投资约8.5亿元人民币、流动资金约7.9亿元人民币。金额较大,超过公司最近一期披露的总资产及净资产金额,存在投资金额不及预期、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未来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无法确定的因素,具体的实施进度与实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市场情况的变化也会对项目运营造成不确定性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 关 村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科华数据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华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中车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阳光电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石化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