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夕,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以“物理网红”的身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做了一场特别的直播。
那是天舟七号太空货运飞船发射的现场,与网友们一同见证 2024 年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任务圆满完成之后,张朝阳在直播间里继续讲起了物理课。
火箭飞天的科学奥秘在一系列公式推导的过程里在网友面前徐徐展开,张朝阳陆续讲解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火箭轨道方程、霍曼转移、双椭圆转移等知识点。这堂特殊的物理课直播再次造就了硬核知识“出圈”的“名场面”,相关话题迅速登上抖音、知乎、今日头条等社会化媒体热榜。
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以“物理网红”的身份,将一个个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直播“解密”。
2021年11月5日,张朝阳“破天荒的第一堂物理课”开播,从经典力学的基础公式推导开始,到如今已经讲了 200 多节课,作为拥有网络公司创始人与物理学博士双重身份的“现象级弄潮儿”,张朝阳的终极目的并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科普,在一个个具体现象的解读里,他传递给直播间粉丝们的更是一种解构事物的思考逻辑。
如吴声在一年一度的新物种爆炸演讲时评价的那样,《张朝阳的物理课》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变的底层逻辑。”
“它并非告诉你某些知识多重要,而是在强调创造性的重要性。不要信息爆炸,思维、情境、价值,反而是IP的立足支点,因为「创造性比知识更重要」。”
吴声总结道,如张朝阳这样不仅传递知识,更用结构化思维带来解构与重构的博主,代表着当下知识服务的新趋势,诞生了当下知识直播的新形态——见识博主。
说起来,“见识”是一个定义有些微妙的词语,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知其然”,也是对陌生知识、信息能够展开“知其所以然”探索的结构思维。
在这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物理学本身是一种不变的底层逻辑,用“不变”解读种种变化,是张朝阳这样的“见识博主”给这个时代的礼物。
比如,文昌为何会成为“天舟家族”的发射场?张朝阳在直播课里用物理知识给出了解答——由于该基地的轨道临近赤道,可通过地球自转,让火箭在同样燃料的情况下载荷能力更大,更省燃料。
又比如,为什么我们日常使用的 GPS 能够精确到米量级?张朝阳曾在四个小时的跨年直播里用广义相对论的推导过程带着观众们一点点揭晓答案——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场方程,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到微波炉为什么不能加热鸡蛋葡萄、火锅涮粉丝为何会感觉更辣,大到空间站在太空里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从日常生活再到宇宙星辰,物理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也为人们指明了深层次理解世界的思维方法——没什么事物一定是约定俗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变化,能用物理学解释的,都不算复杂。
张朝阳之所以每次从当下大众所关心的生活现象和时事切入,就为了能够降低知识服务的门槛,带领更多人走进物理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用专业相关知识,带着观众“拓展眼界、长见识”,从而让模型思维能力成为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助推。
如张朝阳在搜狐科技峰会上所阐述的:“在象牙塔里很多演算不只是满足大家对于未知世界好奇心,而是距离创造美好生活、解决人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此之近。”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用户增长乏力、竞争尤其激烈的知识付费赛道,《张朝阳的物理课》却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除了肯定张朝阳作为“见识博主”的意义,吴声在演讲中还指出,《张朝阳的物理课》代表着知识服务的新方向。这个硬科技的产业时代,更需要知识服务来洞察产业,共建专业,这也正是的长线趋势主战场。
许多合作伙伴来与张朝阳探讨产品与技术时,会发现对基础方程的理解常常与产品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的研发中心和产品中心最后都是需要首席科学家的,科学家不只是知其然、而且是知其所以然。”张朝阳坦言。
有一段时间,张朝阳研究流体力学,发现其中的方程与计算血管里血液流速乃至理解心脏跳动的原理直接相关,与车企讨论混动车的发电机改进,他发现非常准确地计算出热传导分布,能提高开发效果。
“这就是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一步之遥。”他说,“所以创新与基础科学的研究非常有关。”在硬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下,要形成自己的思路模型和计算方式,就得先开启理解底层逻辑的能力。可以说,对基础学科的关注提升,才能将专业学科知识与硬科技产业的共振发挥到最大化。
眼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下半场,硬科技产业正处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底层技术的改革进阶离不开专业科学知识的积累,而大众对产业的关注与理解,也离不开张朝阳这样的“见识博主”,担当起产业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角色。
张朝阳为一汽红旗开过一堂“专场”物理课。那场直播里,张朝阳从热力学切入,从卡诺循环、奥托循环到米勒循环和深度米勒循环,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解了一汽红旗最新开发的混动技术,怎么样才能做到高效与省油兼备。
先行者总是孤独的,当新技术、新解法更多被大众所熟悉、所接受,才能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形成新趋势,从而推动产业的持续进步与迭代。
这也正是为什么李想会在“得到”开设产品专栏,小米创始人雷军始终活跃在前台解读品牌的技术与理念革新。这些走向前台的企业家,既有技术、知识的积累,也有多年对产业持续、深刻的观察,他们积累了一套如吴声所指出的“模型思维”,可以带领大众以更全面的维度解读产业、理解产业。
可以说,对产业创新理解的基础是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带来的是对产业创新的关注与支持,进而又能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
在,亦有慢慢的变多如张朝阳既懂基础学科、又熟悉产业的知识博主“躬身入局”,在诸多与物理学一样并非「自带流量」的学科,也有许多资深学者与科普大咖汇聚在,共同构建活跃、丰富、多元的知识直播内容生态。
他们带来了《古生物有答案》《包大人玩科学》《星际奇航》等节目,形成了多样化的垂类内容,调动了知识服务用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激起慢慢的变多普通人对相关产业的关注。他们将各自所在学科的前沿技术带到大众面前,在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反哺。
作为国内物理科普的新兴力量,张朝阳受邀参与了“第二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在大会的开场辞中谈到:“新知识可能会在你心中播撒下兴趣的种子,通过坚持学习和研究,你可能会突然产生灵感,并创造出新的Idea。”
如《张朝阳的物理课》这样的知识服务一点点拉近着普通观众与前沿科学的距离,也让慢慢的变多普通观众意识到“原来产业创新并非与我无关”。
前沿科技在大众之中的科普,是产业创新走向大众的助推力,而前沿科技的应用解读对高校学生、产业新人乃至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则有着比拓展认知边界更深远的意义——年轻的学子找到了所学理论的实践方向,产业的中坚力量也可能从中获得灵感。
常常有人在的直播间留言说:“我现在知道我学习是怎么回事了。”在当下这个硬科技亟需突破的时代,这就是“种子”的意义。
更有甚者,有不少和家长一起观看直播课的小观众,还是高中生或是初中生,在解读新能源汽车混动技术、空间站对接技术、时空弯曲原理等硬核科普直播里,这些未来的人才或许就找到了一生的研究志趣。
此刻,我们为“见识”喝彩,更期待受“见识”感召而起的下一代人才,会给产业带来更多变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